“when the student is ready, the teacher appears。”
— Unknown
我最近的这些敏捷个人文章大家当随笔看,不做系统性的要求,所以看起来可能是一个点。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 个人的3类“增长”,其中提到导师的重要性。有同学私信我:周老师,我感觉老师就是一个导师,如何能够找到更多像您这样优秀的老师呢?今天我就以发生在我身上的示例来说一下选择老师的一些要点或者误区。
哪里找老师?
以前信息不发达的时候,找到一位老师还是有点难度。然而现在找老师的途径已经很多了,例如朋友推荐、网络搜索、自己企业组织的内训、外部培训机构、付费学习平台、接听到的推销电话等。所以现在的重点不在于能否找到一个老师,而是如何确定你能否找到一个有经验的老师?
现在的学习是互动的,不要等着推销课程的电话,你要找到好老师就需要主动。现在很多老师都会提供联系方式,你如果觉得有意向,就可以联系这位老师,建立初步的连接。这个连接只是开始,在你学习之前可以通过一些小的行动来判断这个老师是不是好老师,甚至是不是一个导师。
下面我列举一些活动,如果你下次去找老师,可以试着去和老师互动一下。一般来说,老师不忙的时候都会给予回复的。
1. 确定目标
我也经常收到新加入或一直关注IT帮的学员咨询,我发现有些同学其实并不知道所学东西对他会有什么帮助。这个也很正常,毕竟不了解的时候很难说出对自己的帮助。虽然我们这篇文章讲的是选择老师,但是要想选择一个好的老师,首先需要你有自己的目标,所以我有时会问来IT帮了解课程的同学类似的一个问题:“你希望学习这个课程提升自己哪方面的能力?”
下面截图就来自我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与一位新加入的同学的聊天开始部分。你在选择老师,其实我也在选择学生,我也不希望一个不需要这个课程的学生来我这学习,因为我得到了学费,但我不管讲得多么好,你最后可能还是会给我一个差评,因为你不需要就没有价值。
确定目标这件事听起来很容易,但请相信我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上面的只是一个问题,就拿学习TOGAF来说,很多人来问认证,那你的目标是拿到证书,还是进入EA领域成为从业者?这个目标的确定会决定你选择的“优秀老师”是什么样的。
2. 确定所学内容
有了目标之后,你就要确定你所学的内容了。不过这里有个悖论,因为你并不了解,所以有时候对于要学什么其实并不太清楚。这个阶段也可以向老师请教。例如你要学习信息化顶层规划方法论,你已经知道企业架构可以帮助你了,但是到底学习哪个企业架构框架?再比如你觉得自己职业发展遇到瓶颈了,希望转向产品管理,那到底学习什么?
一般来说来企业内训的内容并不是固定的,往往老师都会选文一下基本的培训需求来决定培训内容,基本会提前一两周或一个月确定下来。下面截图来自我10月的一个业务需求内训,其中就是9月关于学习内容的交流。
如果是公开课,一般来说内容都是确定的,你直接看公开课大纲或目录即可。但这不是重点,如果你能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设计,是基于哪些出发点来考虑的,了解这些背后的东西可能会更好地帮助你确定所学内容是否适合自己。我自己选择老师会这么想,反过来我作为老师,我有时也在公众号或朋友圈发出我的一些课程设计的想法。
3. 进一步了解你的老师
学习之前,不要期望对所学内容有清晰的内容。通过前两个步骤,你只需做到对自己的目标和学习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即可。如果前两步中是和老师互动清晰的,你得心里感谢这个老师,这也算把你带进门。但最终是否在这个老师下学习,你还是需要做一些选择的。而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些误区。
第2点截图中和我聊天的是一位企业的负责人,她坦诚的和我说到为什么选择我来讲这个课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值得大家借鉴的。一般来说人力是内训中的一个参与者或决定者。因为我的价格比较高,所以人力推荐其他老师,但她提出了一个要求,如果是其他老师,就需要试讲。那为什么我就不需要试讲呢?原因不在于我这,而是她做了一个重要步骤,也就是她进一步了解了老师。她说到,有讲义的话很多老师都能讲,但是不是真的懂却不一定,她要选择的是真正有经验的老师,而不是一堆title的人。那她又是如何判断我是有经验的呢?我觉得她自己就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她上网找这方面学习资料,然后找到了我写的内容,并看了我不少文章,所以她是通过我在各个场合分享的内容来做出的判断。
这个例子告诉大家,如果靠HR来选择老师,可能挑选的并不一定就是合适的。那在个人学习中,我们有哪些错误的选择依据呢?
上面截图是我和今年线上TOGAF认证公开课的一个学员报名前的聊天片段。他咨询过后一直没有报名。一般情况下我很少主动问别人为什么不报名,不过那天我就问了他一句“对于学习有什么期望或顾虑的嘛?” 他提到我的课时不多。其他机构是3-4天,而我线上课程是2天。我只简单的回复了几句,最后还是选择了我的课程。但我并不会总是会去问咨询的同学,其实我大部分时候不会去跟踪学员,所以可能就选择其他机构,结果发生这样的情况:
开篇我讲到机构是老师的一个重要来源。选择机构自然很重要,但选择老师更重要。机构的老师很多,如果你确定好了机构的话,最好先问问是哪个老师来讲,然后再去进一步了解你的老师。如果是在付费学习平台上,那选择会更多,因为你都能看到具体课程和老师介绍。
虽然课时多少是一个不太好的依据,但我也能理解人都希望花钱得到更多,所以我后来把IT帮的课程分为了三类,现在的TOGAF认证线下补充课相当于5天课时了。但我仍旧希望大家更加关注你的学习目标、课程讲的内容和老师的经验。
除了课时多少是一个不太好的选择基准之外,上课地点、试听、职称、费用等都不如你直接去了解这个老师。
4.把学习预算当做投资
上面我刚讲到费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基准,但不可否认这是我们做出决定时大部分会考虑的一个重要要素。不同课程的内容各不一样,你能学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自然价格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越高阶可能越贵,所以如果打算持续学习下去的话,这个成本还是需要考量一下的。
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一个同学,参加了我们去年的一期在上海的BangEA实践课。我是知道这1万元的课费对他来说还是有点负担的,但课后几个月来,我发现他在微店下单买了很多其他课程。我不想看到囤课,更希望通过大家真正的学习来获得更多学员的学费,于是我和他说了我的担心。
我喜欢用投资的角度去看待学习预算这个问题。说这个例子,我是想说,学习一定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如果你付出了就最好去拿回该有的收益(这个收益老师无法直接给你,需要你自己去获得)。在投资领域,不是有钱人才该去投资,只要你有理财的理念都可以去投资,只是投资分布和多少不一样而已。比如刚工作的人,存钱就算一种投资。买股票、买保险也都是投资。那学习也是一样,不在于你有多少钱,而在于用合适的投入选择当下适合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学习”,真正学以致用,这需要持续投入,其实还不只是钱,还是时间、精力等。
总结
归根结底,选择一个好的老师也是一种能力,但我喜欢本文开头那句话”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出现了“。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准备,就会发现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但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准备,有好的老师在你面前,你却也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