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开发平台的走红,让很多企业对快速生成应用抱有很大的期望,有人甚至认为未来可能不再需要大量开发人员。事实真的如此吗?
低代码开发平台,是指无需编码或很少代码(No Code or Low Code)就可以快速生成应用程序的工具。这种平台通常提供可视化的设计工具,来快速搭建界面、设计数据模型、创建业务逻辑和工作流。
理论上,低代码开发能够很好地避免定制化开发和买现成产品的弊端。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应用开发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将原有数月甚至数年的开发时间成倍缩短,从而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灵活迭代的价值。
根据Frevvo的研究,低代码开发可以将数字化转型的速度提高69%,有助于减少对高技术水平的依赖。
在这一领域,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平台出现,如:OutSystems, Mendix, Google的App Maker,微软的PowerApps, Thunkable, Zoho Creator等。
其中,OutSystems于2018年6月获私募股权投资机构KKR和高盛3.6亿美元融资,是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
而在国内,低代码或零代码开发的趋势在近几年才开始兴起,出现了一批低代码平台创业公司,如:轻流、搭搭云、宜创科技、ClickPaaS、APICloud等。
同时,还有一些具有低代码开发平台能力的厂商,比如做BPM(业务流程管理)起家的奥哲、办公协作领域的明道云、阿里云的宜搭等,都开始对外强调自己的“低代码”身份。
作为企业级服务领域的一个全新赛道,低代码开发平台大有“走红”之势。这个平台真的有这么好吗?未来还有开发人员的容身之处吗?
传统开发模式的革命
云计算的兴起和移动互联网的深化发展,让IT系统和业务结合得更为紧密,当业务的可变性越来越高,也就要求IT开发能力变得更加敏捷。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每个大企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开发者,其业务也都独一无二的,如传统软件厂商SAP、Oracle以往所做的Best Practice(最佳实践),即把一家公司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公司的做法,就不再行得通,这才出现了低代码开发的趋势。
事实上,低代码开发平台并不是为了颠覆开发者,而是为了让开发者从繁重的、重复的代码中解放出来,去参与更具有价值的开发环节。
与其说低代码开发平台会“干掉”开发者,不如说是干掉了传统的开发模式。
低代码开发平台,通过图形化界面交互实现应用搭建,可视化的操作,标准化的配置,既可以提高开发人员开发信息化系统的效率,同时也能满足无代码基础的业务人员进行信息化开发。
当然代码平台并不是万能的,当用户在平台遇到实现不了的配置,可以自定义开发,也就是说,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开发出平台没有的功能。因此,企业可能需要将低代码环境与手工代码串联在一起。
有企业透露,用低代码开发平台开发过自己的ERP、供应链、财务、OA、人力资源和项目管理的全系统应用。
这种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用传统开发方式,一般需要至少10人工作1年以上,而现在只需要2个人用6-8个月就能完成。
同时,低代码也能解决软件应用过多、过乱和数据孤岛的问题。
举步维艰的中国市场
根据Forrester报告预测,到2020年,低代码开发平台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5亿美金。在云计算变革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需求推动下,低代码赛道的爆发似乎近在眼前。
但是放眼国内低代码创业公司的现状,都处在艰难摸索的开创期,还没有出现成功验证的商业模式,与国外低代码赛道呈现出的蓬勃之势完全不同。
这或许和中美市场的IT发展阶段不同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企业80%已实现数字化,IT成熟度较高,Outsystems、Mendix这类平台,基本上是面向程序员使用的,并非是不懂编程的人就能使用。
以OutSystems为例,其开发应用程序界面就如同一个文档编辑器,只不过中间是一块搭建应用流程的空白版,可以通过拖拽旁边的功能组建进行搭建。此外,在需要写代码的地方,可以直接插入已有的代码库里的代码,不用再手动输入。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客户的开发能力较弱,不喜欢自己动手开发,习惯性地寻求贴身服务。 低代码开发服务商,要么自己提供从开发到应用的一整套流程,要么和合作伙伴一起实现。
因此,目前国内市场上大致形成了三类服务模式:
- 第一类,通过低代码开发向外提供开发服务,类似于软件的开发外包,只不过这类服务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 第二类,把低代码开发作为一种工具,提供给ISV、SI、SaaS企业、渠道代理商、咨询公司等,用于提高他们的系统部署效率,或者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 第三类,把低代码开发打造成一个平台,吸引ISV甚至个人开发者到平台上开发应用,然后向企业客户提供产品以及后续的二次开发个性化定制服务,而平台则作为连接的角色负责订立统一的标准和交易规则,并努力把供需两端都做大,形式上类似于App Store,只不过其提供的是API不是APP,服务的是企业而非个人。
这三类低代码开发的服务方式,分别可以看做是:服务、工具、平台。事实上,为了教育市场,努力活下去,各家低代码厂商都在尝试各种服务方式,不断调整策略和打法。
这是一条务实之路,但是也面临着很高的技术门槛。国内企业太多,业务和IT环境都很复杂,一个产品很难做到普适性。每当低代码开发平台开发一个新功能模块时,都要提前设计好框架和逻辑,以应对高可配置需要的各种可能性。
这也是低代码开发平台作为一个大而全的PaaS引擎,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如果无法突破技术的边界,产品就很难做到大规模的复制,这类服务商也很容易沦为项目开发外包。
但无论如何,对于低代码赛道的判断不会改变,它建立在一个大趋势之上,那就是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市场需要一种更灵活、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开发解决方案。这一趋势的向好,最终将引导低代码的市场边界逐渐变得清晰。
微信公众账号:科技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