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取代了信息化吗? 不,是双模式

自从几年前“数字化转型”这个概念提出来后,传统企业的IT建设理念一下进入了一个混乱时期,各种新理论满天飞,动不动就“数字化”,要是再赶点时髦,就是“中台”、“N朵云”、“赋能”、“工业4.0”、“人工智能”…… IT产业的确在发生革命,从“信息化”阶段到“数字化”阶段,企业的组织、流程和商业模式不是一夜之间就完成颠覆的,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企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两种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并行,尤其是传统企业,例如制造、石油化工、矿业、建筑业、公用事业、医药企业等等,“数字化”的应用程度仍然比较低,应慎言“数字化转型”,还需继续夯实传统信息化基础。同时,传统信息化实施存在着投资大,见效慢,变革难度大等问题,传统企业要从小、快、省、易的数字化创新上去寻求用信息技术创造业务价值的机会。

关于行业的数字化成熟度(Digital Maturity)度量,很多咨询公司都有度量方法,下面是个例子:

企业应该如何处理自身“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关系呢?这就是企业IT管理的“双模式”,早在2014年,Gartner就提出了“IT双模式”的概念:

1. 传统模式(模式1):可预见的、提升和改造已经领域

2. 创新模式(模式2):探索性的、实验性地解决新问题

在企业级IT系统的分类中(其它类似的分类方式,还有所谓System of engagement, system of insight,systems of record三分法,Gartner的这个分法比较好地从企业应用角度进行解读),分为三类;简单地说,SOR就是信息化,以传统ERP或PDM一类系统应用为代表,而SOI就是数字化,以移动小应用为代表,而SOD介于两者之间,也可以类比为目前国内流行的“业务中台”的概念,衔接前端创新系统和后端稳定系统:

记录级系统

差异性系统

创新性系统

传统模式以信息化为主,少量兼顾数字化;创新模式以数字化为主,少量兼顾信息化。

Gartner提出的双模式IT,将这两种模式类比为马拉松长跑和短跑。两种IT模式,从目标、价值、方法、管控原则、供应商、人才、组织文化、实施周期等方面,都有显著区别,见下图,如果觉得两者比较的原文过于抽象的话,简单说:传统模式就是大型系统,实施周期长,瀑布式项目方式;创新模式就是小系统,实施周期短,敏捷项目方式。

既然是双模式,这两种在企业内是并存的,前文说到的“数字化成熟度”低的行业,模式一的占比就会高些,反之亦然。

国内领先企业已经有明确的双模式案例,例如中国最大的消费品和零售集团之一的华润创业,(案例全文见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322344),明确提出:“建立兼顾「敏态」和「稳态」的双模 IT 数字化支撑团队。利用「敏态」来响应新业务的需求,尤其是支持前端营销的灵活性。利用「稳态」对中后台的健壮性提供支持。”

从技术上来说,新一代的软件交付(敏捷开发)和持续运维模式(DevOps)必须要基于平台。从下图展示的华创具体实践的架构来看,集中化的信息化系统(财务、人力资源、综合管理、主数据)属于传统的、稳态的范畴。而创新的、敏态的应用,以云架构为基础,搭建起“应用创新平台”,在平台之上敏捷开发,通过企业应用服务(通俗解释,就是企业内部的APP软件市场)进行交付;据华创领导介绍,为了提高用户的易用性,目前,除了APP外,更多的创新应用甚至通过“微信小程序”的方式提供用户使用。

过去一段时间,我见到一些企业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策略上走入迷途的情况:一些并没有真正的信息化实践经验,对技术及应用架构缺乏深入理解,追逐时髦概念的咨询顾问、意见领袖,盲目否定ERP等传统IT应用,夸大数字化的革命性,误导了不少企业领导者;另一方面,也见到一些企业对IT技术进步的认识,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流程梳理-功能规划-实施路线”等已经过时了的方法上。因此,企业管理者对“企业IT双模式“的认识,以及支持双模式的企业架构、平台和开发运维体系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转:http://www.clii.com.cn/lhrh/hyxx/201906/t20190612_3934968.html

更多文章

星球资料

企业架构 KPI 目录.pdf

作为一门管理学科,EA 管理旨在协调业务和 IT、促进沟通并支持组织的持续转型。因此,EA 管理计划由源自业务和 IT 战略的各自 EA 管理目标驱动。但是,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必须是可衡量的。因此,必须定义相应的关键绩效指标(KPI)。这些指标使企业架构师能够计划、预测、基准测试和评估 EA 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此外,它们为采用和控制的综合手段提供了可量化的合理性。

阅读更多»